影片《小飞象(Dumbo)》的视觉特效总监Richard Stammers,和MPC工作室的视觉特效总监Patrick Ledda负责监督MPC团队的特效制作,该团队由1200多名艺术家和制作人员组成,在两年半的时间内,为影片《小飞象(Dumbo)》制作了1150个特效镜头。
该影片主要在Pinewood和Cardington工作室拍摄,MPC工作室最初的工作室内容是协助和指导视觉特效总监和制片人的制作。
由于MPC工作室参与制作的场景和工作内容很多,布景工作差异非常大,从蓝屏布景到与角色动画相关的监督镜头布景应有尽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运动基座镜头的拍摄,动画师们制作了驱动动画基座的动画循环内容。这样演员们可以骑在运动基座上拍摄,然后将这些镜头与正在飞行的CG飞象相结合。
MPC团队首先与导演蒂姆·波顿合作制作影片《小飞象》中世界的概念艺术和设计内容。然后MPC团队的视觉特效艺术家开始制作CG角色和动画循环。MPC工作室的Character Lab(角色实验室)团队制作了多个角色,包括影片的主角小飞象(Dumbo),这个角色的开发时间就有一年多之久,而迪士尼对角色的最初测试要开始得更早。从整体的外观效果,到这个角色的移动,对艺术家们来说都是挑战且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主要的挑战是如何取得真实大象与理想大象之间的平衡。MPC工作室想在制作更多真实内容的时候,尽可能多地参考原始卡通动画中的效果。
对于其他的大象角色,导演的设想是它们要在视觉上有吸引力,且看起来很健康。这就意味着它们看起来不能太脏、有皱纹或者多毛,而且要有迷人的体型。艺术家们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才研究出理想的外观,使用了庞大数量的参考材质。
MPC工作室制作的另一个标志性的角色是小飞象(Dumbo)的母亲Jumbo夫人。艺术家们利用成年亚洲象作为参考,研究线上视频,在多家动物园拍摄,以更详细地研究这些动物。最后该团队创作了一只带有复杂纹理和褶皱细节的逼真大象。
MPC工作室的研发团队为这个项目开发了一个高级关键技术:创建一个分辨率皮肤模拟装置,艺术家们可以在大象身上详细模拟单个褶皱。研究小组也能够模拟大象行走和移动时,拉伸皱纹的复杂动态效果,从而生成比MPC以往制作的皮肤网格对象详细10倍的效果。
MPC工作室还制作了次要角色,包括猴子、老鼠、蟒蛇等其他背景动物。还制作了米莉、乔和柯莱特的数字替身,以在复杂的飞行镜头中应用,这些镜头中没有运动基座元素。
影片中最优秀的镜头之一就是小飞象洗澡的镜头。现场最具挑战性的方面就是如何创建并模拟逼真的泡沫,因为导演蒂姆·波顿想要通过泡沫来表达小飞象的情绪,所以需要创意性的控制内容。最终他们使用计算机生成泡沫与在MPC工作室拍摄的真实泡沫相结合,制作出了想要的效果。
MPC工作室还负责制作像Medici Bros. Circus这样的环境元素。这就需要制作真实马戏团布景的副本。MPC工作室的数字环境团队必须在创建额外CG帐篷和树木的同时,细心匹配现有的场景内容。在开场的几场戏中,大多数镜头都结合了真实拍摄镜头和CG马戏团场景。除了马戏团之外,MPC还创建了CG场地和草地,并负责制作Big Top(马戏篷)倒塌的场景。
MPC工作室还制作了20世纪30年代表现派风格的曼哈顿,其中最突出的场景是小飞象在布鲁克林大桥上空飞行,乔和米莉在他的背上,而这个镜头是纯CG镜头。
因为这部电影是在真实的舞台上拍摄的,大量镜头需要场景扩展和天空。导演特别关注天空的外观效果,每一个场景都需要表达独特的情绪和感觉。所以云的构图和色彩就变得尤为重要。
另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镜头是丛林的制作,这个镜头可能是影片中最复杂的环境,其中带有瀑布、树木、植物和复杂的模拟,还有大象。大量的大象是用手工动画和MPC工作室专有的群组软件结合制作完成的。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CG视频教程专区
|